
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經顱磁刺激(TMS)一直被用來研究從大腦到脊髓再到肌肉的運動信息的神經纖維。2004年,中國臺灣學者黃英祖首次提出了θ突發刺激(TBS)模式可以針對運動皮層中的特定神經元群,并證明它是安全的。[1] 隨后,TBS的臨床應用變得越來越廣泛并在相關疾病的治療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定義
通過多年研究,最終確定TBS模式為:3個50Hz的爆發刺激為一叢或簇,叢或簇間以5Hz的間隔頻率刺激,總共600脈沖,刺激強度為80%AMT。當連續刺激時,持續時間為40秒(600個脈沖),稱為連續爆發刺激或“cTBS”,該模式刺激會分別在刺激后導致MEP和皮質脊髓活動的LTD樣減少并持續20或60分鐘。相反,間歇性爆發刺激(iTBS)中連續刺激2s,間歇8s,總共600脈沖,用時190s。該模式導致MEP大小和興奮性的顯著LTP樣增加,持續20分鐘。[2][3]
機制
最初的研究涉及測試皮層內的抑制和興奮性電路以及H反射。低強度的刺激、短潛伏期的刺激效果,以及GABAa誘導的皮層內抑制效果的證明,TBS對H反射沒有任何影響,表明TBS作用效果在皮層的。
根據在細胞水平上描述的突觸后可塑性機制,建立了一個解釋θ突發刺激的雙向效應的原始模型,該模型已被使用NMDA拮抗劑和鈣阻斷劑的藥理學研究所支持。

然而,最近的研究表明,除了理論模型中描述的谷氨酰胺能途徑外,GABA能回路也參與其中。磁共振光譜顯示,GABA,而不是谷氨酰胺,被cTBS顯著地改變。此外,已知GABA的釋放參與了iTBS誘導的增效,TBS的作用可以通過阻斷GABA能受體來調節。另一方面,在動物研究中發現TBS能誘導GABA能間神經元的持久性變化。因此,需要根據這些最新發現對TBS的新的作用機制進行研究。
抑郁癥的最新臨床應用
抑郁癥在全世界的發病率逐年遞增并成為致殘致死的主要原因,一半的抑郁癥患者為難治性抑郁癥。間歇性θ爆發刺激(iTBS)被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批準用于治療耐藥性抑郁癥,但由于療效不理想和持續時間僅為6周而受到限制。斯坦福加速智能神經調節療法(SAINT)是一種基于TBS治療難治性抑郁癥的新療法,最近由斯坦福大學醫學院開發并發表在《美國精神病學雜志》。其特點是,在連續5天的時間里,刺激強度為90%的靜息運動閾值,以每天10次的方式進行50次iTBS治療(每次1800個脈沖,50分鐘的間隔)。[4] 研究結果發現,治療后患者的蒙哥馬利-奧斯伯格抑郁癥評定量表得分明顯下降,且無不良反應。研究發現,該療法對難治性抑郁癥的治療具有明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SNT是一種高劑量的iTBS方案,在功能連接性引導下的靶向治療,比假性刺激對治療性抑郁癥更有效。而該團隊最近更新了他們的研究結果,一項隨機雙盲對照試驗也證明了該療法的有效性,接下來他們將進一步比較該療法與不同療法的功效差異。[5]

總的來說,θ爆發刺激的開發是為了能夠快速誘導大腦皮層區域興奮性和功能的持久變化。這種技術也面臨著在其他形式的非侵入性腦刺激技術中觀察到的可重復性挑戰。解決這些問題需要對疾病發展過程和刺激技術本身有更深刻的探索,這將增加新興技術的臨床使用效率。盡管如此,TBS仍然是一種高效和安全的技術,為人類健康和疾病治療提供了機會。
[1] Huang YZ, Rothwell JC. The effect of short-duration bursts of high-frequency, low-intensity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on the human motor cortex. Clin Neurophysiol. 2004;115(5):1069-1075. doi:10.1016/j.clinph.2003.12.026
[2] Rounis E, Huang YZ. Theta burst stimulation in humans: a need for better understanding effects of brain stimulation in health and disease. Exp Brain Res. 2020;238(7-8):1707-1714. doi:10.1007/s00221-020-05880-1
[3]Huang YZ, Edwards MJ, Rounis E, Bhatia KP, Rothwell JC. Theta burst stimulation of the human motor cortex. Neuron. 2005;45(2):201-206. doi:10.1016/j.neuron.2004.12.033
[4]Cole EJ, Stimpson KH, Bentzley BS, et al. Stanford Accelerated Intelligent Neuromodulation Therapy for Treatment-Resistant Depression. Am J Psychiatry. 2020;177(8):716-726. doi:10.1176/appi.ajp.2019.19070720
[5]Cole EJ, Phillips AL, Bentzley BS, et al. Stanford Neuromodulation Therapy (SNT): A Double-Blind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Am J Psychiatry. 2022;179(2):132-141. doi:10.1176/appi.ajp.2021.20101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