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顱磁刺激(TMS)是一種非侵入性神經調節技術。時變脈沖磁場可以無創地穿透顱骨,作用于中樞神經系統,產生感應電流,引起一系列生理生化反應,從而影響大腦的新陳代謝和神經元興奮性,從而改善和治療精神和神經系統疾病。
TMS主要通過改變刺激頻率來實現局部大腦皮層的激發或抑制功能,并通過雙向調節大腦激發和抑制功能之間的平衡來治療疾病。

TMS臨床適應癥發展
除了正在進行的臨床試驗,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FDA)對經顱磁刺激治療相關適應癥的批準也為臨床應用奠定了基礎。這里我們回顧了FDA對經顱磁刺激治療批準的相關適應癥以及國際臨床神經生理學聯盟(IFCN)rTMS臨床治療指南中的推薦適應癥。
l 2008年,FDA批準TMS用于治療難治性抑郁癥;
l 2013年,FDA批準TMS用于治療偏頭痛;
l 2018年,FDA批準TMS用于治療強迫癥;
l 2021年,FDA批準TMS用于治療焦慮抑郁癥。
表1 經顱磁刺激治療指南

FDA首次批準經顱磁刺激以來,已經有十多年了的發展歷史了。經顱磁刺激療法的改進和優化為改進和拓寬經顱磁刺激臨床應用的新興技術鋪平了道路,如電磁線圈技術、脈沖訓練方案(如18/20 Hz刺激和iTBS)和神經導航系統技術等[2]。
使用 8 字線圈對左背外側前額葉 (DLPFC) 進行高頻刺激已獲得 FDA 批準,推薦使用 A 類指南。然而,一些文獻綜述表明,使用雙錐線圈刺激雙側背側前額葉(DMPFC)也可以有效治療抑郁[3],對照試驗表明,對背側前扣帶(dACC)使用雙錐線圈刺激對降低抑郁評分更有效[4]。2020年,FDA批準雙錐線圈治療OCD。使用雙錐線圈刺激眶額葉皮層、DMPFC和ACC可有效治療OCD。
英智TMS利用能夠進入更深層皮質組織的雙錐線圈來激發骨盆底,下肢運動表示和前扣帶皮層(ACC)。所有這三個區域都受到雙錐線圈(前扣帶皮層)的刺激。它有助于治療重度抑郁癥、強迫癥、中風和其他疾病,并且具有刺激下肢反應的能力。

新的脈沖參數,如θ爆發式脈沖刺激,也被證明提高了經顱磁刺激治療效果的實用性。2018年,FDA批準了首個接受間歇性Theta Burst刺激(iTBS)方案的治療系統,使用Theta Burst刺激治療先前無法用抗抑郁藥改善癥狀的成年人MDD[2]。
英智TMS 可提供θ爆發式脈沖刺激(TBS)且無強度衰減。E系列更是使定制TBS成為可能,這將是專業人士在研究中挖掘新可能性的有用工具。

傳統的定位方法,都無法解決精準、智能、高效的精準定位及重復性問題。2020年,FDA首次批準了基于神經影像學的MRI神經導航系統,用于精確定位治療線圈。
英智經顱磁刺激3D導航系統可以導入個體結構和功能MRI數據,實現基于結構和功能環路的個體化精準定位,真正解決個體差異問題;還具有靶點記憶功能,可以實現精準重復定位;治療中還可以實時監測靶點,一旦靶點偏移就會自動提示,保證全療程靶點定位的精準性及一致性,從而提高治療效率和效果,也可為高端科研提供技術基礎。

2021年,一種加速、高劑量、調制、功能連接MRI (fcMRI)指導的TMS治療方案——斯坦福神經調節療法(SNT)被開發出來,利用神經科學提供的刺激參數優化耐藥抑郁癥的治療[5]。SNT包括1)一種有效的rTMS形式——間歇性脈沖刺激(iTBS) ; 2)每天以最佳間隔進行多次iTBS治療; 3)應用更高的整體脈沖刺激劑量; 4)基于腦區的功能連接性,靶向刺激個體左側DLPFC與sgACC最反相關的區域。SNT療程短,抗抑郁療效高,為需要速效治療的急診或住院患者提供了治療機會。2022年,SAINT神經調節系統獲得FDA批準,用于非侵入性、個性化和精確治療重度抑郁癥。
英智TMS iTBS模式搭配3D導航系統精準定位助力加速療法實現,為重度抑郁癥治療帶來新希望。
經顱磁刺激治療領域在過去二十年中有了長足的發展,從有前景的研究成果發展到眾多FDA批準的臨床適應癥、新技術,在神經和精神疾病等方面具有廣泛的治療用途。在這篇TMS療法綜述中,我們回顧了TMS療法的一些重要里程碑,要獲取經顱磁刺激治療領域的其他信息或相關TMS設備,您還可以訪問 www.yingchi-tms.com!
[1]*Lefaucheur, J. P. , Aleman, A. , Baeken, C. , Benninger, D. H. , & Ziemann, U. . (2020). Evidence-based guidelines on the therapeutic use of 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rtms): an update (2014–2018). Clinical Neurophysiology, 131(2)
[2]Cohen, Samantha L., Bikson, Marom., Badran, Bashar W., and George, Mark S.. "A visual and narrative timeline of US FDA milestones for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TMS) devices." Brain stimulation 15.1(2021):73-75.
[3] Monteiro, D.C., & Cantilino, A..(2018).Use of a double〤one coil in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for depression treatment.Neuromodulation.
[4] Kreuzer, P.M., Schecklmann, M., Lehner, A., Wetter, T.C., & Langguth, B..(2014).The acdc pilot trial: targeting the anterior cingulate by double cone coil rtms for the treatment of depression.Brain Stimulation, 8(2), 240-246.
[5]Cole, Eleanor J., Phillips, Angela L., Bentzley, Brandon S., Stimpson, Katy H., and Nejad, Romina.. "Stanford Neuromodulation Therapy (SNT): A Double-Blind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 179.2(2021):132-141.